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, 2018的博文

一道试题引发的忧虑

图片
回家看到儿子的考卷上判断题被扣了这么多分,不是因为不会做,而是题目没叫打叉,他给人家打叉了。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,真是气不打一处来。 但是我过后一想,意识到了一个问题,考题不以考察学生有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为目的,而是这些形式上的东西。出这种考题的另一个意思是说,就算你掌握了这个知识,也要按照我说的来才算你对,不按我说的就是错。经此长久训练之后,岂不是培养出一批听话的学生?学生就算初步掌握了这个知识,也不敢举一反三深入探讨,因为不按照题目的形式和要求来作答就要被扣分,谁敢自由发挥?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会是以追求知识为目的的吗?从某个方面讲,这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以做对考题为目的,而漠视了对知识的怀疑与探讨。毕竟,考高分只需按标准答案来就行了。 也不知道这种题目的背后是否包含深意? 跟朋友说起这事,他说还碰到过连续三道题,第一题是对的打√,第二题对的打√错的打x,第三题对的画圈。 呵呵。

看到一则霍金的新闻

霍金的遗作《对严肃问题的简短回答》,将在 10 月 16 日出版。据 Quartz 报道,霍金认为未来 1000 年里,富人可能会进行基因编辑,以改善记忆力、提高免疫力和延长预期寿命。这样的「超级人类」,更可能在遭受核战争或环境灾难的地球中存活。 霍金表示,一旦「超级人类」出现,那些没有经过基因编辑的人类将难以竞争:他们会死亡,或变得不重要。相反,将会有一群自我设计的生物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步,甚至殖民其他星球。 这不正是我辈修仙人的世界吗(滑稽) 下面是我的狂想曲啊: 人类形态会发生变化,比如舍弃肉身,用其他更耐用的材料来承载人类意识,毕竟只要你的记忆还在,思想还在,“你”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关系呢?也许这具躯体毁坏了,还能修复升级,有公司专门出售不同型号躯体。如果记忆能备份,就更厉害了,记忆受损,还能读取备份的记忆(不过要是弄出另一个你那就尴尬了)。 超级人类,强者愈强,形成超人一族,里面按实力也分阶层,普通人越来越没有机会跟上新时代的步伐,人们终于明白“凡人皆蝼蚁”这句话的含义。如果还有不明白的,请多看玄幻小说^^。 说点题外话,对于意识的粗略看法。意识由大脑产生,大脑就像个存储器(主机),随着信息被动的摄入达到一定程度(操作系统安装完毕),就产生了自我意识,然后就能主动的读写数据了(安装各种应用软件)。如果我们能做出另一种形式的容器,它的结构,读写数据的方式和大脑相同,是否也能产生意识来(这个想法是受到《上帝与新物理学》的启发) 也许意识是一个虚妄的概念,也许它只是数据以某种方式存在于大脑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。这要看在哪个层面看了,就像互联网的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,虽然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01数据。

年少应该立志

年少时就应该立志,起码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,否则等到中年之后才有所感悟为时已晚了。立志立什么,这是因人而异的,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一套见解。比如遇到一个问题,你去百度找答案,直接复制粘贴,这不叫自己的见解,这只是一个中转站,如果百度答案经过你的这套系统的转换再说出去,你就不是一个中转站了,而是一个有系统的人了(滑稽)。 从无到有,一点一滴慢慢搭建打磨你的系统,这样做事时就会光明正大一往无前,不会心虚彷徨,犹如一股浩然之气在心中慢慢壮大。

模块化的教育,模式化的人生

现代教育模式,是把知识模块化,切分成各个学科,最近发现这样有些不好,就搞了个大综合,准备来个模块组装大赛。分工,是现代工业化企业迅速发展的一大武器。每个人都只做一个零件上的一道工序,他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产品。如果在心智的成长上也来个分工,把心智的要素分割,分别去教导,最后再组装起来,组装得起来还好,组装不起来,他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吗? 又听闻以前的人,十几岁出人头地的比比皆是,或有惊世之作,或能带兵打仗,早已有一番作为。又看看我们自己,十几岁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孩子呢。直观的感觉就是,以前的人很早熟,现在的人很晚熟。为什么?成熟,代表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程度。心智的成长是需要磨炼,需要花时间与精力的。看看现在的孩子都把时间花在哪里,十几岁的娃正埋头于各门专业知识,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之间。时间和行为被限制的死死的,做完作业就精疲力尽被催着去睡觉了。有多少时间来观察这个真实的世界,有多少时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?提出那好奇的疑问?即便有,又被家长老师冷漠对待:别想这些有的没的,赶紧去读书!但读书不就为了明理吗? 我们花在修身上的时间太少了,花在构造自己思想体系上的时间太少了,没有花精力于此,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! 须知人生第一课不是语数英,而是做人。成为人,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机器人。社会、家长、整个环境有意无意的给你制定了一条路线,一条成功之路,你只需照着走,就能离那个既定目标越来越近。但这不是机器人吗?不是说既定的目标或道路不好,它可能很好,但能不能不要强加于人? 教育有模式,数理有答案,人生却不该有一个标准答案。眼前浮现出那句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久久不能释怀。

真正追寻的

一天,看网上说《老子》有多个版本,内容都不尽相同,特别是郭店版老子,颠覆了以前的一些看法,学界就争论各种真伪。 都说历史真真假假,任人装扮,一些书籍在流通过程中被有意无意的增减太正常了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关注历史的真假?比如你正在看老子,如果知道你看的这个版本是被修改过的,但却是通行版本,那你还看不看? 我想,追逐历史的真相是历史学家的事,对于多数人来说,重要的是当下如何。我们更需要关心的是历史上的“观点”,古今中外各种经典见解,皆可参考。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,而人类正是因为能继承前人的智慧,才有如今的成就。 如果一味去追寻某个人的真迹,反而会错失很多前人的智慧。这跟物理学、数学不一样,那些学科只有一个正确答案。这里讨论的是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个世界,是为人处世的原则,是哲学的,文化的,形而上的。没有一个标准答案,不是说创始人的观点更正确,后人的观点就是错的,不然站在巨人肩膀上这句话从何说起? 中国有种观点,或者说一种潜意识,总认为以前的更好,不管是人或事,反正以前的好,越早的越好。体现在武侠小说里,就是老祖功夫最厉害,然后慢慢失传,越后面的越弱。人类的创新去哪了?说好的站在前人肩膀上呢? 还有,每个时代都有人都认为他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,然后向往以前的时代。崩多了才知道,这只是正常的社会变迁而已。一套规则就像是一个框架套在缓慢变动的社会身上,也许它在这个时代能框得住,但随着社会变形的加大,框架被拉扯,直到一个境界点,这套规则终于承受不住而崩塌破碎。那么在新的合适的规则还没出现的时候,人们就会怀念从前,但其实正是那个规则破碎才导致了目前的状况,就算重建那个规则又有什么用呢?须知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息。倒是每个时代里,那些规划了符合时代规则的人是厉害的,他们善于总结前人智慧,又能转化成当前时代之所需,真是令人敬佩。虽然其中的最优解不一定被历史所选择,这是需要机遇的。 回到本篇的标题,我有一个疑问,对于当下这个世界,我们怎么去面对它?前人的智慧就像工具,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这些工具,甚至自己发明工具,来分析它,理解它,参与它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断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,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