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心(十三)国人的意识构建之路
意识本质上可以脱离现实世界而独自构建,但现实的情况是外界通过感官不断地把信息传递给意识,这些信息成了构建意识结构的材料,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意识的构建。于是世界各地的人受到不同外界环境的影响,发展出不同的意识结构,从而形成了各种文化差异。 对中国人来说,最显著的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。这两种文化碰撞在一起已经100多年了,却仍未孕育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。 当下社会,物欲横行,越来越多的人对前途感到迷茫,我们的精神需要安抚,我们想要重建精神家园。于是很多人拿起国学经典,希望从中能找到答案。中国文化历来以儒家为主体,但在如今中西方思想互相渗透融合的形势之下,古老的东方儒家思想是否还能适用于当下之中国?这是我们的疑问。 回想当年,孔子初创仁学,观世间百态而提出人心中本有仁的一面。这是人人生而有之而非后天得来。孟子总结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,此为天性。孔子根据这个发现,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,提出了一套儒家学说。几千年过去,社会结构几经变迁,而人心未变,于是我们依然有机会从仁心出发,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,提出一条新儒学。但我们不必拘泥于经典原文,孔子不是刻舟求剑之辈,其道是鲜活的,与时俱进的。 中国人论道实为论心,此心乃众生之心,故圣人观众生而明天道。但这里有个问题,人心中除了仁心的一面,还有其他深刻的方面,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仁心出发了。 自西学进入以来,我们接触到了一种新的基于理性来理解世界的观念,为我们揭示或强调了意识中理性的一面,所以现在中国人的人文底色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思想观念的。这种融合是两个不同的意识结构撞击在一起。以星球为例,如果一颗流星撞击地球,则流星在大气层就会被燃烧殆尽,对地球毫无影响,一颗更大的星体撞击地球,则可能成为卫星,对地球产生一定的影响,但地球依然处于主导地位,如果一颗和地球体量相当的星体撞击,要么地球毁灭,要么两者构成一个新的双星系统,地球则成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。西方的思想就是这种体量,所以如何构建一种全新的意识结构是值得探讨的。 西方说理而东方论心,但我们不要刻意去区分,并且划清界限,因为现状就是两者互相融合在了一起。如果我们要走出一条适合当下的路,这条路应该基于当前中西思想融合的现状。我当然没资格指出这条路,只是说有这样一个模式,即根据人本有的东西(比如人心与理性),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,才能走出一条新的路。 其实还有很多基础性的东西需要先探讨,否则只是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