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, 2024的博文

问道终须行道

问道终须行道,否则就成了空谈。 有一种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。比如佛学教授不一定学佛,他只是具备丰富的佛学知识,但可能从未实践过。我并不打算做学术研究,而是想要解答一个实际的问题:什么是我应该去做的事。如此,行道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了。 当然,并不是说我已经问道结束了。我们在工作上去做一件事,不会等到把事情的每个细节都推敲清楚了才开始做,而是先打个样,心中有个方向,就开始边做边想边修正了。 行道也是如此。总要迈出第一步,试错反省,然后再往前走。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时常在世俗中沉沦,精力很难时刻集中,从而遗忘了自我的存在,沉沦为众我。所以最难的是能否一路勇猛精进,持之以恒,如此才能塑造出那个不被众人所塑造的自性本我。

问心(十六)论精力的分配
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于是我们面临一个问题:精力应当如何分配? "应当"意味着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,是否存在一种最正确的价值观来做为人类行为的依据?“分配”则意味着我们有多个选择,因为如果只有一个选择,也就无所谓分配。 精力分配问题其实是抉择问题。面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,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?应该花多少时间在生理需求、情感需求与理性需求之上?更具体一点,当我们面临一个选择时,应该从情感角度考虑,还是从理性角度考虑?是以道德作为出发点,还是以利弊作为出发点?这就是精力分配问题,也是我写本系列文章的初衷所在。如果知道如何抉择,怎么做才正确,自然也就不惑了。 可以从“应当”和“分配”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。 生命的一切行为最终都不可避免的指向一件事:生命要做什么。如果存在一种普世的最根本的价值观,那么它必定直指这生命本义。一旦知道生命要做什么,自然也就知道精力应当如何分配了。在本系列开头曾说过,一切生命行为的本质就是要寻找出路,寻找一种能更有效对抗熵增的结构,使得自身保持低熵状态。换句话说,要进化出一种更有效的生命结构,这种结构领会更多的信息,能自主的更有效率的处理信息。精力的分配就要以促进该目标为原则。若有天命,这就是生命最大的天命。 那怎么判断是否促进了该目标呢?老实说,没有直观的方法,如果有的话这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纷争。但我们有一些线索,可以做一些推测。一方面生命要投身于更多更复杂的信息之中,另一方面生命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超越性,我们可以去想象人处于那种状态时应该是什么样的。 接下来说一说“分配”。人在分配精力时有哪些选择呢?人是多位一体的过渡性的存在,同时作为动物、人与超人而存在,表现出生理、情感、理性和心性等多方面的能力。这些方面同时作用于人,其合力最终主导了身体的行为。 人虽然进化出人性,但也继承了太多的动物性。所以大多时候,生理活动分配到最多的精力,其次是情感、然后是理性、心性。这种分配比例构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,不是人主动选择了这种结构,而是人适合这种分配结构,这种结构让人感到舒适。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改变这种情形,比如我们刻意的把大量精力用在理性上,让自己成为一个很理性的人,但这使得生理、情感的表达需求受到压制,身体自然要发出抗议,表现出痛苦与不适。一旦超过某个界限,突破人体结构的承受能力,人就会崩溃,因为人还没先进到足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