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文

教育减负其实我是赞成的

目前的教育内卷可以看做一场教育军备竞赛,最终是为了争夺资源,但这种方式太机械, 太低级。站在长远的角度,我看没什么好处。 现在的双减就是一种尝试,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。

聊点中医学

毕竟不懂医学,所以只能从通用常识方面来聊点什么。 (1) 实用学科。相对于形而上的学科,医学大体是一门应用学科。就像农业、建筑、计算机,都是实用类学科。这些学科都有一个特点,即都由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实践中总结前人的不足,适应当前的环境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发展,才成为如今的模样。 我印象中的中医经常拿着黄帝内经、伤寒论作为依据来指导治病,不经有个疑问:中医理论的发展已经停滞几千年了吗?为什么后世不再有新的变革性的理论,是否因为以前的理论框架已经足够全面、精确,后世只需小修小补即可满足人们治病的需要? 这并非不可能,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的进化并不明显,如果有一个理论能很有效的预言怎么使人从生病恢复健康,那它确实不用改进。牛顿的万有引力模型我认为就算几万年之后也不用改进,因为它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精准有效,从未让人失望。如果中医理论也是这样子,那当然不用改进。 还有另一种情况,即中医还有很大改善空间,但后世无力改进。这也没什么,有些事确实是需要等待契机的,飞机火车就需要等现代基础工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能造出来。如果是这样,那么中医的契机到了吗? 第三种可能性是:实际上已经有了新的变革性的理论,只是我不知道而已? (2) 按我理解,中医其实应该叫汉族传统医学,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,通过望闻问切、中药、针灸、推拿等技术手段,使病人恢复健康的一门学科(养生延年我们先不说)。理论模型指明了"怎么从生病状态变成健康状态"的方向,技术手段则是具体方法。比如理论告诉你要往东南方向走200米,技术手段(指南针、量尺)就是让你不会走歪的保证。 所以技术手段其实是工具,掌握的工具越多,应对不同的情况就能信手拈来随意组合。不必纠结于中医能不能使用现代医疗设备,当然可以了,工具而已,只要在理论指导下去使用就没问题。从这点来说,现在中医可以使用的技术手段比古时候丰富太多了。这是指技术手段里的检测手段。 治疗手段我不清楚是不是比古时候进步很多,不过既然是工具,西药就不能拿来用吗?只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辨别各种西药的阴阳虚实,也可以拿来用嘛。现代的其他治疗方法也是如此,不过工具而已。 (3) 好用与否。对于治病来说,唯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尽快把病治好,其他都是废话。当然,副作用越小越好。照理这不难评判,只要专业人士组织起来做几个对比实验就好了,又不是寻找暗物质那么神秘。 (4)治标与治...

文字是种体外遗传

人类有两种遗传方式,一种是体内遗传,即基因遗传,一种是体外遗传,即文化遗传。体内遗传是生而有之,体外遗传需要后天获取。 "基因遗传"使得前人的重要经验得以传承,但这种方式毕竟不够丰富,也难以传达复杂抽象的概念。而文字大大提高了传承的准确性、复杂性和丰富性。这相当于一种体外遗传,别的动物都是单遗传,人类是双遗传,就像游戏里加了外挂,这谁顶得住。 当别的种族还在依靠单遗传慢慢进化时,人类却通过双遗传实现了弯道超车。 但文字的表达能力终有其极限,比如它经常造成误会,难以传递更精深的思想,所以才有禅宗的不立文字,拈花一笑。 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先进的方式,能把自己此时的念头、感受完整的传递给别人,这就是外挂升级。那时,生命的进化速度也将迎来一次飞跃。

人类命运的未来畅想

在遥远的未来,也许几千年之后,人类还存在吗?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对人类遥远未来的命运一度持悲观看法,但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,这种可能就是人机结合。比如往人脑植入一个芯片,通过脑电波,听从我们的脑指令(已经初步实现了),大大提高人脑的算力,决策力。一开始芯片依附于人脑帮助我们做决断,慢慢的变成人脑依附于芯片。也许这可以称之为新物种,一个过渡中的物种,从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过渡的物种。类似于鸭嘴兽。 到那时候,人类算灭亡了吗?也许作为"原人"是灭亡了,但也可以说是进化了。就像猿人向现代人的进化。 猿人确实是灭亡了,因为人类并没有保留猿人的记忆。但如果一个人从"原人"进化到"超人"或者说"新人类"的过程中,他的记忆保留了下来,你能说这个人死了吗?就像小孩子长大了,形体虽然发生了变化,但他一直是活着的,因为他拥有还拥有从小到大的记忆。也就是说人类在被人工智能打败之前,如果先一步做到保留记忆(或移植记忆),就能实现无限夺舍,这个身体坏了就用更结实的替换,这个芯片太慢了就用更快的空白芯片替换,替换的过程中只要往这块空白芯片注入之前的记忆就行了。(如果这块芯片里原先有另一个记忆,也许在注入的时候就会发生穿越小说里的情况,灵魂融合)这种情况下,人类就不算灭亡。 当一个永恒的存在回忆过去,回忆小时候,就会想起他作为人类时候的样子,只不过现在的他是另外一个样子了。 尽管希望渺茫,但这也许是人类最好的未来了,毕竟肉身已经初显疲态,越来越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速度。

生命最大的本能

生命是有结构的。一个生命体并不全由生命构成。在我看来,粗略的说,生命体由死物和活物(活力)构成,而本篇的生命指的是生命体内属于活力的这部分结构。 ———— 追求活着乃至永生,当然是生命的本能,但这只是基础,因为只有先活下来才有后续的诸多可能,但这不是生命最精彩的地方。 生命从无到有,由简单到复杂,不断的探寻各种可能性,不断的寻找各种出路,所有这些,无不体现出生命对"超越"的追求。超越性,这才是生命的最大本能。 宇宙是变化的,生命籍由这种变化来超越自身,进化成更高级的生命体,实现生命层次的超越。 宇宙是变化的,熵增天然的侵蚀着生命体,使得生命体产生走向毁灭的倾向。 为什么多数人年轻的时候激进,老的时候保守?这其实正是生命体老化的结果,因为活力减少了,对超越性的追求自然减弱了。 生命体正是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交织中,动态的发展。 说句题外话,永生意味着永远保持着活力,而活力结构是不稳定的,这就需要不断补充、修复或复制(夺舍)活力结构。这就像信息很难长期保存一样,光盘、硬盘都有其寿命,难以长期保存信息。

学校替你选对象

那天刷到一个短视频,大意是这样的: 老师:你知道你现在谈恋爱最大损失是什么吗? 中学生:成绩下滑。 老师:错了,是你错失了找到更好对象的机会。如果你现在努力学习,考上更好的学校,这实际上是好学校在替你筛选出优秀的对象,替你考验出哪些是优秀的对象。再者,根据统计,中学生恋爱修成正果的概率很低,你这是在替别人养老婆(或老公)。 多么可怕的言论。 中学,正是绽放的年纪。恋爱,多么纯洁的词。你却用实用主义、功利主义来污染它。把结婚、组成家庭这件事作为恋爱的目的,恋爱本身就不能是目的?一定要附加社会属性? 这老师讲的东西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的,谁也不想找一个糟糕的对象。但你以这种理由来说服学生离开另一半,莫不是要培养陈世美?抛弃现有的"糟糕的"另一半,去高等学府寻找"更优秀"的另一半,那这学生以后是不是也会抛弃家庭?这种价值观你也说得出来? 更新: 上面这种论调的前提是大家都能成为那20%的好学生,都能进入更好的大学,然后才有后面的“国家帮你选对象”这件事,但这显然不是事实。大多数人其实是那80%,套用这种功利的思想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更现实的选择是在小的时候谈恋爱,在女神还没成为女神的时候谈,不然以后你根本没机会榜上女神。

君子善变

在别人看来,君子可能是善变的。时而倡导这个,时而倡导那个,甚至可能否定自己之前的理念,反复无常。 实际上,君子因地制宜、与时俱进。要知道,君子并不是全知的,他也在学习进步,根据当下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化。他从不会为了面子而不敢推翻以前的自己,从不会刻舟求剑,墨守成规,他是鲜活的、进取的斗士。 在别人看来,他可能是善变的,但实际上,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一以贯之,从未变过。

为什么快乐被打败

现在我们一般攀比的是谁家更有钱。而有钱是为了满足自己,让自己快乐,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,比谁更快乐呢?比如把有钱替换成快乐: 春节回村子大伙聚一起聊天:王老头家那小子今年开豪车回来,可快乐了!……要我说啊,老李家今年盖了大别墅,他才是咱们村最快乐的崽! 咱这三四线城市跟北上广可比不了,要想赚到大快乐啊,还得去大城市! 为什么聊天不是这个画风呢?如果快乐是最终目的,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? 快乐的缺陷在哪,为什么被钱打败了呢

读《生命是什么》片段后有感而发

物理学家思考生命的本质,比起生物学家要深刻多了。 以下并不是摘抄,只是一些想法。 宇宙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秉性,使得自身具有往混乱、无序化发展的倾向。只要一个物体还在活动,还在演化,这种倾向就使得演化向着混乱的方向发展,最终与周围环境达到热平衡的状态。就像被环境同化了。 生命有一种抵挡这种倾向的本领,使得与非生命相比,生命走向混乱的速度大大减缓。生命的这种能力可以叫做活力或生命力。生命由活力和死力组成,当活力大于死力则生命得以生长,反之生命就会逐渐消亡。那么能否这样理解,只有活力的那部分才能称之为生命? 书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生命以负熵为生。从生物学角度,人吃进去的是能量、有机物,排出去的是无机物。但从熵的角度,吃进去的东西是有序的低熵的,排出去的东西是无序的高熵的,也就是说"负熵"被人体吃了。或者说人把有机物里面的"序"给吃了,把剩下的无序的物质排出去了,又或者说把熵排出了体外,以维持人体的低熵状态。 回到实际的生活中,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自律,有序的生活,那么可以这样回答,这是为了保持低熵状态,维持人体的"活力"。 另一个问题是,如果死亡是生命的最终结局(熵达到最大值),那么出生时的熵是最低的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保持赤子之心的理由。

缘起-随笔

万法虽空,然有涟漪 无中生有,演化大千 我既因缘而生,自当承此因果 行应行之事 不枉生于天地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