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文

更广阔的视角才能进一步理解这宇宙的真相

假设有一群生活在二维空间的人,他们发现只要在地板上画一幅简笔画,然后按下一个按钮之后,地板就会沿着这幅画的线条出现一系列孔洞。人们不清楚按按钮这一操作和孔洞的出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,每个孔洞好像是突然凭空就出现了,就好像有个波弥漫在空间中,按下按钮使得波瞬间坍缩了。 实际上,从三维世界的视角来看,当人们按下按钮之后,其实是触发了一台激光雕刻机,按照平面上所画的图案打孔而已,打孔当然是有过程的,但对于一层二维平面来说,是观察不到这个过程的,只有在三维空间才能观察到这个过程。 从直觉上说,上面这种情况也许和量子力学的情况很像。比如人们想象当中的,粒子在被观察之前其状态以波的形式弥漫在整个空间,无法知道其具体状态,当被观察之后,波迅速坍缩,使得其状态立刻确定下来。这一连串反应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没人确切的知道。也许真的需要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整个机制。

问心(一)前言

一直以来,我对事物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模糊的看法,但不成系统。近几年来,见识似乎没什么长进,不如趁还有精力,在不惑之年整理一番我的想法,写一个系列。 人的思想是有极限的。由于大脑的结构所限,有些概念是人脑无法理解的,这是其一。再由于每个人的见识所限,他的知识是不完备的,甚至是错误的(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违反了科学定律或逻辑,而不是价值观的那种错误)。最后,还有一些思想观念是难分对错的,只是道路的不同,你选择了这条道,就无法选择那条道,这也是一种限制。 虽然人的见识有这三种限制,但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何况这也是一种乐趣。 问心,即问道,起因自然是道不明而心彷徨。只有明白了自己的道,才能坚定而知行合一的去做事情。孟子就明白了自己的道。我看过一个故事,说孟子去见某公,某公大概就问他怎么做到这么厉害的,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。也就是说浩然之气一开始是弱小的,通过某种方法可以慢慢养大。这种方法就是格物致知。由于人的精力有限,无法事事格物,只能先探讨基本问题,基本问题弄明白了,推而广之到日常事务,浩然之气就慢慢养大了。明白了自己的道,可能并不能成为有钱人、人上人,甚至所做的事情和以前看起来也差不多,但总归不一样了。以前做一件事是盲从,现在做这件事是自己的选择。也可以说是觉醒了。 纵观历史,道有万千。前人打好了地基,甚至建好了高楼。我们太习惯于接受已有的这些,只在高楼里做些美化装饰。很少思考高楼是否有问题,地基是否有问题。就算这些都没问题,那毕竟是别人的,我们是否能融入自己的一丝灵魂,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? 与人交流是需要一些普世共识的,不然无法交流。而独处时不妨思考下底层基础问题,所以本系列想讨论的是一些基本问题。

问心(缘起)不惑问道

生日快乐,我。 不知不觉,懵懂无知,终于走到了不惑之年。这条路已经走过了一半,是该回头看一眼来时的路。 路上曾一路孤影,也曾结伴同行,有过豪情万丈,也有过懦弱退缩。最终那万千个我之身影终于汇聚成了此刻的我,然后转过头来,看着前方的迷雾,思量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。这就是问道。知道要怎么走之后,就是不惑。 所以今年的主题就叫做不惑问道。

害怕未知

我们很多人害怕混乱,害怕未知的未来,追求确定的稳定的生活。这也许和学生时代做题总是要写标准答案有一定关系(或助长了这种倾向)。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,也只有教参里的标准答案能加分,这些东西不断的暗示我们去认同某种给定的答案、既定的套路,让我们习惯于此,温暖,安心,很有安全感。 很多精英经常说打破舒适圈,要创新,要开创。但这很难,这些东西需要更加自我的强力个性的表达,而我们更习惯把自己隐藏于群体之中。

喜欢的乐队

自从看了乐队的夏天之后,喜欢上了乐队的音乐,也认识了里面的几支乐队。他们各有各的特色! 刺猬的歌让人感受到希望,痛仰有种使命感,后海大鲨鱼是对自由的向往,五条人市井洒脱,新裤子很酷,也有对文化的关注。

做事的目的

我们多数人多数时间所做的事其实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:更好的活着。就这点来说,我们和动物是一样的,要说区别,只是人类懂得更多的方法,但这只是手段的不同。 这是生命的本能,并没有错,只是执着于此未免过于无趣。生命是有层级的,求生只是基础本能,超越性才是生命的高级特性。正所谓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好奇之心,也是超越之端。什么时候我们做一件事不是为了活着,而只是因为好奇,对未知、对真理的好奇,这便是超越的开端。

噢乖

当我们叫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,经常会附上一句:听话,这样才乖。这才是听话的好孩子。当孩子不这么做的时候,就是不乖。而"不乖"隐约蕴含着一丝不孝的意思。 这些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遗传。让你好像浸在蜜桶里,充满爱意,如陷泥潭。 乖,意味着听话,听长辈的话。长辈以其经验向你推广他们所能理解的"好"。这些经验大部分其实是适应社会的,没什么问题,但关键在于我们过于强调"听话"这件事。孩子按我们说的去做,不应该是因为他听话,而是因为我们说的事符合逻辑、适合当下的情况。 我们从小就听腻了"听话"的言论,一遇到事情首先下意识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,照搬别人的言行。如果无例可寻,则一脸茫然了。因为很少有人教我们去创新,如果没有老祖宗的经验我们该怎么做?也很少有人教我们去怀疑,如果老祖宗是错的我们该怎么办? 给我们的孩子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吧,哪怕看起来是错的。

AI统治下的世界

让我来畅想一番未来。 随着AI的发展,世界进入了后人类时代。 此时相当多的人类已经不是纯人类了,而是与AI芯片结合优化后的人类。但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此时的世界规则由AI管理,法律制定、执行都不再由人类参与,人成了被管理的众多物种中的一个。也许这个管理权最初就是由人类交给AI的,因为AI在管理世界这方面比人类做得更好。人类依法治国、公平公正的理想在这个时代终于实现了。 在这个时代,人类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,但其他物种也有了机会,未来依旧是适者生存,但人类将直面其他物种的竞争。 天道无情,以万物为刍狗。而AI即天道。

世界是真实的吗

借着最近元宇宙话题的火热,聊下这个话题。随着以后虚拟现实的普及,更多的人会发出疑问: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?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宇宙会是某个大型虚拟现实程序吗?也许外界有一群真实存在的人正在观察着我们,有时,他们也化身为这个虚拟世界的一员游戏人间,就像黑客帝国的情景。 其实我觉得玄幻小说包含着中国人的很多想象力,类似的假设在玄幻小说里也不是新鲜事了。 我是相信有外星人存在的,太阳系只是银河系边缘的一个小乡村,如果说地球是唯一的那未免太过坐井观天。人类文明短短几千年,我们的目光已经投向太阳系,想要开发火星作为第二个家园。而如果存在一个繁荣了几亿年的外星文明,整个银河系都在他们的统治之下我也不会觉得惊讶。照理,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应该是一片欣欣向荣,星际通信司空见惯,从银河大都市来到太阳系小乡村旅游的外星人应该也不少,但为什么我们从未发现他们,这个宇宙为何如此静谧,为何我们如此孤独。 所以有人怀疑,这个世界并不是真实的,而是一款游戏程序。我们只是这款游戏里的人物。特别是量子力学里面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测不准,也许只是程序算力的限制导致的,有人说我们发现了这款程序的破绽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对于这个假说,我是有些怀疑的。它是个简单的答案,但有点像我们面对复杂事物又无法理解时的强行解释。它又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假说,是值得探讨的。

知识与竞赛

知识是人类由于好奇而对未知之事不懈探索给出的答案。如果它变成学生"军备竞赛"的工具,优胜劣汰的手段,就会成为一些学生憎恨的东西了。这种竞赛让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知识的初衷,而是怎么通过知识考试去赢过别人,最好能通过题海训练,让大脑建立一种高效率模型,达成条件反射。 知识是人类的答案,但不是标准答案,甚至可能不是正确答案。知识考试作为一个筛选工具却需要一个标准答案,这就是矛盾。 在考试中,知识本身正确与否其实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比别人写出更多的标准答案,毕竟在试言试。 竞赛的工具可以很多,但为什么科学知识成为了主流?只因它适用于大多数人,容易标准化,更复杂而可以划分层级,也更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