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文

问心(三)生命行为的第一定律

总结前文所提到的观点,在这里我想定义一个名词。 生命行为的第一定律:生命本能的具有对抗熵增的倾向性。 由此,生命具有想要维持自身结构、优化自身结构的本能行为。

对抗癌细胞

从现象上说,它是细胞复制时出错的产物。由于某些原因细胞复制出现了错误,而这个错误又没能被体内的纠错机制所修复,于是正常细胞发生了癌变。 从更底层的角度来看,它是生命体在寻找出路时,受到熵增的影响而失败的结果,这种结果导致了生命结构的不稳定。 做试验当然有可能失败,但如果试验是在虚拟机里面做的,或者在一个独立的测试环境做,等试验成功之后再部署到真实环境,那试验风险将大大降低。我希望生命体能发展出这样的机制,但也许只有等到硅基生命才能拥有这种能力了。 回过头来再次观察癌细胞的行为,它就像一个不懂节制、不受约束、没有集体观念的人。这样的人只关心眼前欲望的满足,而没有社会观念,虽然社会崩溃之后他也是受害人,毕竟那是遥远的事情。这样的人潜伏在我们周围,甚至我们自己也有这种潜质,没有爆发出来是因为人在社会中是受到约束的。如果有人能够躲过检查、不受约束,那他就是社会的癌细胞。那随着这种人的增多,社会结构必然走向崩溃。 在社会中,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变成危险的极端分子,大多时候是受到环境的影响。我相信癌细胞也是如此,那么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呢? 首先,生命体大多数的行为失败并不会导致癌变,这说明只有某些场景会促使细胞癌变。原则上来说我们要远离这些场景。虽然我不知道这些场景具体是什么,但细胞癌变有2个可能的原因,一个是由于生命体的机制缺陷偶然的导致细胞复制时出错,一个是环境的变化导致细胞具有强烈的进化需求。当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时,癌变的几率更是大大增加了。忙中易出错。对于第一种原因,我们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,对于第二种原因,要远离近期可能的特殊环境(包括外界环境和体内微环境),如果实在弄不清楚,就换个地方,到你向往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。 其次,从本质上说,生命体就是要(1)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足够的负熵(2)通过有效率的方式吸收入体内,以便维持身体的低熵状态。而癌细胞通过破坏(1)和(2)来使得生命体维持低熵的难度大大增加,甚至无法维持而导致结构崩溃。比如癌细胞会抢夺正常细胞的能量来源,这就是破坏(1),通过入侵组织来破坏组织的功能,从而影响了(2)。 最后,相对于正常细胞来说,癌细胞是强势的一方,它潜伏在正常细胞中,免疫系统甚至可能以为它是学霸而表扬它(因为各方面能力太强)。所以我们没法直接消灭它,只能一方面安抚(营造出祥和的环境,让它明白现在很安全,没有进化需求,可以安心休眠),另一方面要...

心魔砺志

手术间外,思绪纷乱,心魔丛生, 坐立不安之时, 为明心志,故有此篇。 昔年,佛祖成道时,魔鬼来引诱他,佛祖以此立下大愿。 唐时玄奘西去,于沙漠处遇心魔,玄奘以此明志西行。 心魔无孔不入,变化多端,时常用我们认同的理念来让我们分心,产生自我怀疑。然理念本为空,心魔亦浮萍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明白心魔本是空之后,而本心、初心自现。认清本心之后,去做该做的事。其他都是废话。心魔也是废话。

大劫明志

查出此病的时候我感觉嗡的一下整个脑袋都充血了,双腿都发软。我无法接受没有你陪伴的可能。纯粹的理性人并不存在,因为人从根本上说是情绪主导行为的动物。知行合一是如此之难,以至于我明明知道要理性分析,却控制不住自己纷涌而来的情绪。 世上的事其实是简单的,确定好目标,专心的沿着直线走到目标处,如此而已。问题在于我们经常分心。 对于病魔,了解它,分析它,战胜它。如果轻松的情绪有帮助,那我们就微笑去面对。 去做该做的事,如此而已。

问心(二)生命要做什么

我们每天会做很多事情,理由各不相同。在这些理由之下,有没有什么更底层的原因在驱使我们的行为呢?是否有一个最原始、最本质的源头? 自大爆炸以来,宇宙万物在物理规律的作用下不断演化,随之出现了行星、恒星、星系等各种结构。在众多宏观物理规律里面,熵增定律应是最耀眼的。它是物质的内在秉性,万物都不由自主的具有这种趋势: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趋势。 本来宇宙就这么平平无奇的演化下去了,但不知何时,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结构。这种结构竟然能从周围的物质中提取出负熵以供己用,来抵御自身的熵增,维持自身结构的有序性。这种结构我们称之为生命。 生命结构有一种内在的倾向性,即对抗熵增的倾向。这使得生命不由自主的想要对抗熵增。自地球诞生生命以来,从单细胞到海洋生物,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再到人类,这一代代传承,生命沿着不同的可能性各自寻找出路。可以说,生命行为的本质就是在寻找出路。什么出路?实际上就是寻找一种能更有效对抗熵增的结构。这就是生命行为最底层的逻辑。 正是由于这种倾向,所以生命时常表现出超越性,对以往生命结构的超越,对自身结构的超越。这种超越也带来了无穷的可能性。 又由于各自选择的出路不同,每个生命个体都尽力的对外表达自己的理念,所以才形成了如今充满竞争、合作的多样化的世界。 基于以上观点,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看似各有各的原因,比如工作是因为需要赚钱、吃喝玩乐更是人的基本需求,但从更根本的角度看,这些行为的底层逻辑是基于上述观点的。 要注意的是,生命体不等于生命,可以说生命体是由生命结构和非生命结构组成。非生命结构具有熵增的倾向,而生命结构具有逆熵的倾向。由此,生命体时常表现出各种矛盾的行为。

更广阔的视角才能进一步理解这宇宙的真相

假设有一群生活在二维空间的人,他们发现只要在地板上画一幅简笔画,然后按下一个按钮之后,地板就会沿着这幅画的线条出现一系列孔洞。人们不清楚按按钮这一操作和孔洞的出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,每个孔洞好像是突然凭空就出现了,就好像有个波弥漫在空间中,按下按钮使得波瞬间坍缩了。 实际上,从三维世界的视角来看,当人们按下按钮之后,其实是触发了一台激光雕刻机,按照平面上所画的图案打孔而已,打孔当然是有过程的,但对于一层二维平面来说,是观察不到这个过程的,只有在三维空间才能观察到这个过程。 从直觉上说,上面这种情况也许和量子力学的情况很像。比如人们想象当中的,粒子在被观察之前其状态以波的形式弥漫在整个空间,无法知道其具体状态,当被观察之后,波迅速坍缩,使得其状态立刻确定下来。这一连串反应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没人确切的知道。也许真的需要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整个机制。

问心(一)前言

一直以来,我对事物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模糊的看法,但不成系统。近几年来,见识似乎没什么长进,不如趁还有精力,在不惑之年整理一番我的想法,写一个系列。 人的思想是有极限的。由于大脑的结构所限,有些概念是人脑无法理解的,这是其一。再由于每个人的见识所限,他的知识是不完备的,甚至是错误的(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违反了科学定律或逻辑,而不是价值观的那种错误)。最后,还有一些思想观念是难分对错的,只是道路的不同,你选择了这条道,就无法选择那条道,这也是一种限制。 虽然人的见识有这三种限制,但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何况这也是一种乐趣。 问心,即问道,起因自然是道不明而心彷徨。只有明白了自己的道,才能坚定而知行合一的去做事情。孟子就明白了自己的道。我看过一个故事,说孟子去见某公,某公大概就问他怎么做到这么厉害的,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。也就是说浩然之气一开始是弱小的,通过某种方法可以慢慢养大。这种方法就是格物致知。由于人的精力有限,无法事事格物,只能先探讨基本问题,基本问题弄明白了,推而广之到日常事务,浩然之气就慢慢养大了。明白了自己的道,可能并不能成为有钱人、人上人,甚至所做的事情和以前看起来也差不多,但总归不一样了。以前做一件事是盲从,现在做这件事是自己的选择。也可以说是觉醒了。 纵观历史,道有万千。前人打好了地基,甚至建好了高楼。我们太习惯于接受已有的这些,只在高楼里做些美化装饰。很少思考高楼是否有问题,地基是否有问题。就算这些都没问题,那毕竟是别人的,我们是否能融入自己的一丝灵魂,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? 与人交流是需要一些普世共识的,不然无法交流。而独处时不妨思考下底层基础问题,所以本系列想讨论的是一些基本问题。

问心(缘起)不惑问道

生日快乐,我。 不知不觉,懵懂无知,终于走到了不惑之年。这条路已经走过了一半,是该回头看一眼来时的路。 路上曾一路孤影,也曾结伴同行,有过豪情万丈,也有过懦弱退缩。最终那万千个我之身影终于汇聚成了此刻的我,然后转过头来,看着前方的迷雾,思量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。这就是问道。知道要怎么走之后,就是不惑。 所以今年的主题就叫做不惑问道。

害怕未知

我们很多人害怕混乱,害怕未知的未来,追求确定的稳定的生活。这也许和学生时代做题总是要写标准答案有一定关系(或助长了这种倾向)。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,也只有教参里的标准答案能加分,这些东西不断的暗示我们去认同某种给定的答案、既定的套路,让我们习惯于此,温暖,安心,很有安全感。 很多精英经常说打破舒适圈,要创新,要开创。但这很难,这些东西需要更加自我的强力个性的表达,而我们更习惯把自己隐藏于群体之中。

喜欢的乐队

自从看了乐队的夏天之后,喜欢上了乐队的音乐,也认识了里面的几支乐队。他们各有各的特色! 刺猬的歌让人感受到希望,痛仰有种使命感,后海大鲨鱼是对自由的向往,五条人市井洒脱,新裤子很酷,也有对文化的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