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文

见朋友

周末见朋友,说起孩子们上初中的事情。 突然想到当年我们就是在这个年纪认识的,然后现在我们的小孩也到这个年纪了。 看来是老了。 回想起那时候的事,更多的是无忧无虑的玩的画面,关于学习的却不大想得起来了。 现在这时代又有所不同,孩子们都在忙着刷题或手机,没多少机会和同学约出去玩,但我还是希望他能够在这最美好的年纪交到一生的朋友。

情感去留之感伤

单细胞:无情感无理性 动物:有情感无理性 人:有情感有理性 AI生命:无情感有理性 如果这是对的,那么很容易得出2个结论: (1)情感是生命进化的产物 (2)情感终要被生命抛弃 我有点伤心,因为以后的生命就感受不到爱恨情仇了,也就不会伤心。 由此还引出一个问题:如果情感要被下一代生命所抛弃,那么人类应不应该提前卷起来,弱化情感而强调理性?

听10节课了解西方绘画史变迁

最近偶然听了一个音频节目,通过不同时间点的10件杰作来讲述西方绘画史的变迁。节目分成三个阶段来讲,分别是古典艺术,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。 我的体会是这样的: 古典艺术追求的是自然美,这种美是每个人都能一眼看出来的,是人类本能的对美的认知。 现代艺术并不首先追求美,而是追求个性解放,它要打破古典主义的教条权威,解开艺术身上的枷锁,让它不再依附于外物。就像给定几条公理之后,平面几何就能独自发展出整个体系,而与现实世界无关了。但总体来说,它依然是视觉的艺术。 当代艺术则从视觉艺术中脱离出来,首先要强调观念的表达。内容美不美,是否按照某种标准来呈现作品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否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观念,引发人们的思考。到了这里,我才明白为什么节目提的是艺术史,而不是绘画史,因为当代艺术并不局限于绘画这种视觉表现形式了。 艺术史的变迁之动力来源于人们对自由的渴望,实际上是自我表达的需要,这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个体觉醒的时代浪潮是息息相关的。当然并不是说有了现代或当代艺术之后,古典艺术就应该被抛弃,古典艺术依然呈现某种永恒之美,它们是可以共存的。这几种艺术类型其实是对不同级别的艺术的表达,从而引起人们不同级别的情感共鸣。 当代以来,人们开始思考艺术到底有什么用?艺术应当有什么用?人为什么需要艺术?从而使得当代艺术走向思辨。科学的发展使得理性的价值被挖掘出来,从而极大打压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力,在西方,当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,人们的精神生活失去了依靠。但人类并非单纯的理性生命,甚至不以理性为底色,在精神失去依靠之后,人们在精神上无家可归了,于是要重新论道,要重建精神家园。

相信命吗

之前听王德峰教授说人到四十岁还不信命,悟性是太差了。我是不以为然的。但有一天我突然有个感悟,从现实的角度来讲,也许人是有命的。 命不是说这个人绝对会怎么样,理论上这个人并没有所谓命运,因为未来是未知的。当一个人遇到困境时,只要他如此如此去做就能改变当下的困境,当下的命运,但现实是他会如此去做吗?往往很难的。单说生病之后医生要求戒烟戒酒这种直观的改变很多人就难以做到,更何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,这相当于在重塑自我意识,都不知要从何改起。怪不得我们要说逆天改命,因为太难了。

问心(十四)理性与心性

何谓人类心智的最高体现?对西方人来说是理性,对传统中国人而言则是心性。为何有这种区别?因为西方哲学的关注对象是世界的本源,而中国哲学关注的始终是人。 人性之复杂在于其多面性,既有理性的一面,也有情感的一面,有无穷的欲望,也有虔诚的信仰,有丰富的想象,也有一闪即逝的灵感。人们一般将其统称为理性和感性,但这是西方的划分,传统中国人说的是心性。心性不等同于感性。 理性的最高成果是数学,心性的最高成果或是禅学。禅是修心的法门,心性之最高叫本心。本心蒙尘,故不可见,于是有人提出要擦拭浮尘,这其实还是未懂本心。问题不在于擦拭,而是要从更高的角度来领会本心,本心不是擦拭出来的,是悟出来的,这叫本心自悟。这和自我意识的诞生很像。 自我意识的诞生意味着什么?自然界中的动物也知道各种生存技巧,但对于人来说,自我意识意味着一种领悟能力,即“我知道'我知道'”。我们不仅知道各种生存技巧,还领悟到“我们知道各种生存技巧”这件事,犹如一群人原本生活在二维平面的世界里,突然有人站了起来,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。 人们常说人性中有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,这并不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内涵就是理性和感性,而应该说自我意识领会了理性和感性。类似的,情感、欲望、灵感、直觉,这些都和心性有关,但不能说这些就是心性。 从级别的角度来看理性和心性。我们知道同一个结构可以表达多个级别的信息,比如一幅抽象画可以看成是一块涂抹着颜料的木板、也可以从中领会到画家的内心世界。人体同样能表达多个级别的信息,而理性和心性正是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级别的领会。比如我们被人打了一拳,大脑接收到了这个信息,于是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绪,这是从低级别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信息,然后我们运用理性,分析风险利弊来决定我们应该做何反应,这是从高级别的角度来理解信息,再然后我们对这件事有所感悟,冥冥中似有真意,这是运用心性从更高的级别来理解信息,但由于还没完全领会这一级别的信息,所以只有模糊的感悟。 有位哲人说过,语言的边界即是思想的边界。我们无法离开语言进行理性思考,一个东西如果用语言无法表达,那么我们也无法用理性去理解它。但语言之外并非虚无,没有语言之前,已有情感。在语言之上,虽无法思想,但可以感悟。这感悟在思想的边界之外,无法思想,无法言说,只能用心去感悟。其实我总感觉中国古代先贤的意境很高,以至于当其思想成为显学之后,却没有一条显现的...

当眼镜遇到AI

在苹果发布一款眼镜及AI大行其道之际,姑且展望一下未来场景。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高的权限,能整合各行各业的个人信息,比如获取到淘宝等电商、高德等出行信息、公安部公民信息,把所有衣食住行的大数据整合起来,当这个人戴上MR眼镜在街上散步,眼镜里的AI自动识别他所看到的每一个人,同时连接大数据,就能在眼镜屏幕上实时显示每个人的相关信息。 如果他是销售人员,他可以筛选关键词,比如只显示30-40岁之间、一年内消费水平10万以上的、最近准备购买运动器材的男士。或者对于警察来说,可以高亮提示罪犯信息。相亲时,让AI还原对方的化妆前的面孔。甚至有可能预判对面这个人下一步的行动。 一时间,每个人的前世今生都暴露在眼前了。细思极恐。 但几年内更可能落地的场景是自动识别眼前的商家。进入一家餐厅之后,打开菜单,在菜单上自动标注哪道菜更受欢迎,甚至根据自身健康情况,只显示适合你吃的菜。这倒是挺方便的。

逆天改命何其难

天者,天性,也可以广义的指习性。逆天就是要重塑一个人的习性。 人的筋骨长歪了,如果打断重接,肯定是痛彻心扉,而思想的筋骨要打断重塑,同样是痛苦万分。所以一个人要改变思维与行为的惯性真是太难了,需要莫大的决心,不断的勇猛精进。 但改命本来就难,若无逆天之毅力,何言改命邪?

身体于“我”是外物

之前看过脑机公司的一段把芯片植入猴子大脑的视频,芯片能识别猴子的生物电,使得猴子能通过意识控制附近的机械臂,让机械臂夹着食物送到猴子嘴里。 如果人脑也接入了这种芯片,并集成了一大堆智能家居,我们一个念头就能控制一大堆设备了。我们之所以认为身体是“我”的一部分,就是因为我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身体,当一个小孩从记事之后就能随心所欲控制一大堆设备的时候,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,他是否就模糊了身体的界限? 如果有一个核心芯片用在了全世界的设备,再把这个芯片的控制程序植入某人的大脑,那会发生什么事? 人机结合的时代面临的最大的安全问题是黑客入侵,当芯片被入侵之后,黑客可以随意控制我们的身体,那就玩坏了。于是360马上站出来建议芯片里面要安装360安全卫士,然后各种广告植入云云。

医生与程序员其实是同行

医生为人治病,程序员为程序治病。如果以后AI诞生了意识,那也可以说程序员为生命治病了。 对于生命,从某种角度说,程序员比医生理解得更深刻。因为医生其实还不怎么了解人体,而未来的AI程序员塑造生命。 当然,两者关注的具体领域不同,程序员是不懂人体医学的。只是从生命医学来说,以后可以这么区分:兽医、人医、AI医。😀

各有缘法

网上看到解释佛法、争论佛法,内容经常是各种概念,逻辑论证。从这些内容中,我看到了高深的知识,复杂的论证,但我得不到智慧。比如有些内容涉及到对世界本源或生命本源的解释,在我看来,这更像物理学,想要描述某种事实,但这和智慧无关。 我们可以假设这些知识是真实的,但请问,佛陀当年坐在菩提树下,是因为了解了这些浩如烟海的知识才成道的吗?应该不是吧。也许成佛之后能对这些知识有如实的洞见,但不需要这些知识也能成佛。 佛法本是解脱之法,解脱心中之烦恼,但知识和理性有关,与心无关。之所以禅宗不立文字,就是不想纠缠于知识,担心我们迷失在理性的逻辑概念当中。 也许我们可以问:知道了这些知识之后,我的烦恼变少了吗?我有所解脱吗?这才是更重要的。有人确实得到了某种解脱,那说明这种方式适合他。这是各人缘法不同。 缘法未到,你跟他说多少遍也没用,犹如耳边风,缘法到了,其心自悟。